top of page

【合作文】《公營中醫院造福巿民,業界發展植根專業自主》


本文為筆者與關家倫博士與及陳家豪博士合著,旨在說明當前中醫發展的一些議題。

本刊於hk01,但由於其系統更新,暫時只能以app查看,今全文載於此。

https://ugc.hk01.com/post/5ad46857605d567d602efba2

----------------------------------------------------------------------------------------------------------------------------

近日有中醫藥發展委員會成員於報章發表政見討論中醫院發展,本文就其主張略評四點:

一)私營運作模式屬政策倒退

倡議政策需要根據研究結果方能緊貼現實,中大亞太研究所在2015年發表研究,指出年長及低收入群組已不再是中醫的主要使用者。趙永佳教授及施德安指出:「因為中醫專業化後不被納入公營醫療系統,年長及低收入的群組不能如以前一般負擔逐漸昂貴的私營中醫收費,很難再享用廉價的中醫服務。」(明報,2017/02/20)

若中醫院私營運作,在自負盈虧的壓力下收費難以維持在該群體能負擔的水平,豈不是等同把年長及低收入群組巿民拒諸門外?

二)罔顧中醫業界主流意見

現時中醫十八區中醫教研中心,名為「公營」,實為外判予非牟利團體自負盈虧。三方合作的管理模式,素為中醫前線專業人員所垢病。醫師要追逐門診量「跑數」,繼而出現重醫輕教研。而NGO管理人員非中醫藥出身,難言專業自主。中醫院使命重大,絕不應重蹈覆徹。

三)設立西醫式臨床方案不等同中醫學術發展

「中西醫結合」已提倡了數十年,意圖創立「中西醫融合」的「新醫學」但未有成功。扭曲的評核反而帶來破壞,所謂「辛辛苦苦五十年,培養中醫掘墓人」。中醫學術發展和評核亦應建基立於中醫理論及研究,與及臨床實務與教學能力,避免「中不中,西不西」。政府應借中醫院的機遇,創立「中醫學術發展」機制,完善制度,以期向國際推廣中醫藥事業。

首先,中醫必須合理審核標準,以中醫方式評核臨床水平;

第二,中醫專科發展應從中醫角度分科,而非現代醫學的解剖角度;

第三,政府撥款於中醫院內進行臨床研究。世界衛生組織已肯定傳統中醫藥能治療多種常見疾病及痛症,可以開始務實臨床試驗(pragmatic trial)與真實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另一方面,加強中醫理論及經典研究,以提高中醫臨床水平。

美國國家衛生局(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於1993年成立補充替代醫中心,資助各類型替代醫學研究(包括中醫藥)。中國973科研基金、社科基金等,並重點支持傳統中醫藥研究課題。澳洲於二十年前已有符合中醫理論的臨床務實研究實施。然而香港較中外研究動向,仍頗為落後。

四)市民應提防「不中不西」之醫說

近年時有兼具中西醫療資格者嘗試解說傳統醫學。然而吾等發現內容往往「不中不西」,說西醫離當代研究頗遠,說中醫按中醫理論難言合理,現簡述重點如下。

1)中藥提取有效成份開發新藥投入大而成效不高,因中藥較少以單成份作用,而且需要「辨證」。

現有網絡藥理學已證實寒熱狀態的物質基礎,非一方可輕言通治某西醫病。

2)傳統式「病藥相對」的西藥式研究模式已判斷不適用於中醫藥研究,中醫藥研究應按「務實臨床研究」,

在滿足中醫辨證條件下檢證療效。

3)中醫學以中醫理論及經典作核心內容,並已獲當代務實臨床研究驗證。以為具有業外資歷者必然等同優秀中醫,

實屬定位錯誤。

4)「中西醫結合」,不符西醫臨床實驗要求,亦未符中醫「辨證」的個體化論治要求。

中醫界及國家《中醫藥國情調研》報告均對該模式早已否定。現階段「中西協作」才是保持兩者優點最佳方案。

5)部份學術界人仕,明知上述內容仍持續散佈「結合」(意圖融合中西醫但失敗)一詞而不用詞義清晰的的「中西協作」,

讓人難以理解。

6)原則上各種研究方法可並行不悖,但中醫研究基金只能以西醫式研究申請;中醫職銜只能按西醫研究評核,

令業界極失望,因為名不符實。而非中醫專業人員未具中醫學術水平,竟又意圖主導中醫藥發展及行政的話語權,

則屬行政錯配。政府官員必須脫離該等誤導及迷思,為中醫藥體制重新定位。

五)總結:理性務實,突破發展瓶頸

上述議題,早已業界共知。而位居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内的成員竟然置若罔聞,證實了諮詢架構的極大問題。

現時委員會成員全由政府委任,其運作、會議議程、會議内容等透明度極低,業界亦無從得知,亦無從問責。

感謝今屆政府聆聽選委訴求,成立不歸屬於西醫架構的中醫藥處,與及提供五億的應用研究基金。

我們認為其首要工作是改革這些咨詢委員會,在業界內票選代表出任委員,體現專業自主,實踐學術為重;

其次則是盡快落實中醫研究資金的政策,糾正歷年香港無真正中醫研究的問題。

作者:

關家倫

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 中醫界別委員;中文大學中醫藥學院哲學博士;香港註冊中醫

陳家豪

香港大學醫學院哲學博士;香港註冊中醫

林振邦

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 (中醫臨床基礎:傷寒論)、香港註冊中醫、中國執業中藥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