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JUPAS選中醫??(兼澄清人力資源報告)


DSE剛好終結,正好是再選科次序的時候。今天給一些希望讀中醫的朋友一些建議,和說明一些事實。

一)中醫人力資源嚴重過剩、人力資源報告有嚴重誤導性

網上有文章引用食衛局的人力資源報告說明中醫人力資源剛好,而非過剩。實際上相關報告有嚴重的技術問題,我們當時已向局方提出嚴正質詢,也正面對負責機構提出,然而沒有回應。相關報告據消息說是由某大公共衛生部門撰寫。

這個表沒有現實和學術意義


該報告中,「新增人力資源」僅列入香港三大的畢業生,基本排除國內畢業學生。實際上國內畢業學生遠多於香港三大畢業生,按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近年執業試結果:

本地畢業生 非本地畢業生

2017 68 102

2018 64 190

2019 66 224

從數字上,即該「人力資源報告」低估了新增的人力資源約三至四倍。

故此不論十年後,即時已可見嚴重人力過剩的情況。

而嚴重人力過剩,帶來的結果不單是私人市場競爭大,

附帶NGO機構等可以用更差的條件聘任中醫師。

故此不論往香港或國內就讀,均應該考慮此議題。

而個別人員認為「中醫院可解決問題」其實並不現實,

400床的醫院最多聘用100多人?跟過剩的人力相較遠遠不及。

中醫院從來不是公共衛生/人力資源學術上合理的中醫行業答案。

基本上國內中醫學院,均有以其畢業生的就業及薪酬作為關鍵績效指標 ,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唯獨港生卻不在其指標之內,故此過渡收生情況明顯地應會持續。


二)香港中醫仍然嚴重Under Pay

一般新畢業月薪NGO約為25k左右。(三年後自求多福)

而外間高呼「後生仔唔掂」、「後生仔學得唔好」、「後生仔唔努力」的前輩,

即top 5%估計月薪約10-20萬左右。

看上去好像很多,但如果放在醫療行業來看的話,

其實也很低,跟那種口氣是搭不上的。

這一行「名醫」還有不少也要上電視介紹湯水。

三)香港中醫界前景成疑

隨著中醫院及政府認可,中醫理應可以獲得更大的保險認可。

然而從市場反應及承受量,數字上難以追上入行人員的數量。

私營市場飽和,而NGO的承載有限,亦缺乏發展空間。

中醫「行業」作為一個「行業」,吸引力確實有限。

當然可能有很多朋友說我「不夠大醫精誠」。

但實際上,絕大多數人,都是要賺錢「開飯」的,專業化就是壟斷和商業化。

真要「大醫精誠」,就要像古人一樣「不以醫為衣食計」,不收錢另有業才行。

然而至今,在下還沒有見到,所以也是實話實說。

學得到位,中醫可以有很多用,也可以治很多病,這個是不用說的。

但現實上,現在畢業生,吃個飯維生還算可以的,長遠在下就不敢說。

p.s. 每月只賺一二十萬的同道就麻煩就不要多說了。

歡迎「月球」、「星球」同仁教訓我。

Normal distribution中normal的情況很重要。

(補充:行行出狀員,賣魚蛋都可以「月球」的,不假)

p.s.2中醫行業不需要 奇跡論述 :e.g.我跟過什麽什麽師傅好厲害,其他人不懂。。。。。


四)建議:

如果明知道中醫的市場狀況,仍然要選中醫的,我建議您選浸會大學。何解?師資算可以,也有校友輔助,至少有五位以上的純中醫phd,已算頗多,而且是仍有中醫研究繼續在做,也是業界中認可的。有意實驗、循證醫學的同學自然有更多資源。在商業上,集團也有一些經營得很不錯,臨床也有很願意帶教的校友。不一定有甚麼特好,但基本教學質量在整體支持下有一定保證。

院校持續建設:Biomedical Science的實驗團隊、循證醫學團隊、純中醫理論和文獻、臨床的團隊也順利分立協作。「修行在各人」中也一定程度保證了教學質素,至少你要做中醫畢業論文的時候不缺中醫人指導,假使你願意找師兄姐的話。

暫時來說,要吃臨床中醫這碗飯,中醫經典的功底仍然必不可少。

你喜歡搞宣傳、吃西醫飯(由西醫冊封的「中醫」)、搞管理就例外。

若你想要精采的大學生活,這段自然也與您無關了,

只是我不希望優秀的DSE畢業生,讀中醫讀到四五年級了,

還沒有把握好重要問題和基礎,這就很悲。

如果學術錯過了,大學生活再精采也是白搭,我自己是這麼看。

在下已非本科生,所以上述建議基本拋棄個人感情,單純從學術和教學作出。

p.s. 至於那些中醫科不科學、研究要怎麼做,小文已經寫過很多。

其他問題也可留言查詢,但過多的就不在這說了。

利益申報:

筆者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全日制課程校友會會長、

並為兼任導師;

亦曾於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出任兼任導師。

本科於浸會大學就讀;Mphil 及 PhD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全職就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