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自創詞彙」是學術大忌

「自創詞彙」是學術大忌


與同學閒談,說到最近幾年常發現一些「自創詞彙」,所以說一下這問題。


其實,中醫的歷史、哲學、比較和方法學,都已經是有一定學術積累,有相當成果。基本的詞彙,已有一定公認。同時,跨學科研究而言,史學、醫學哲學和思想史這些範疇,就有更豐滿的體系。尤其在當代西方方法與中國傳統的相遇上,更是果碩纍纍。


所以我不認為需要時常創造「自創詞彙」。尤其一般特殊詞彙,在文中或專著中,都是可以解釋清楚定位明確的,否則一般很難投稿,或僅被列為特邀個人意見類。而「自創詞彙」並非絕對不可,而是需要比現有詞彙更好,表達更清晰,更具概括性,或說明了從未有人說明的問題,這樣業界就會認可。例如王樹人先生的「象思維」(比類取象),然後本師張其成教授增補中醫為「象數思維」(比類取象而有既定法則)一般。


尤其應該記得一個文章法則,有日常用語,或行頭人人皆懂的用語,就盡量不用複雜的專業用語(jargons);有專業用語,就更不要輕言「自創詞彙」。


倘若自創詞彙朗朗上口,內容空洞的話,其實同行都知道是甚麼一回事:吹水、花拳鏽腿。在學術會議上,不給面的,會直接轉身走、或提問時罵你一頓;如果是給面的,大佬會說,建議題目做紮實點(意思即是水份太多,幾乎是常常都要說了)。但凡有讀過全職研究生,有做過課題的都會懂,然而本科同學一不小心,很容易就上釣。把這些自稱「反思」、「很有創見」、「破古人」的內容視為「很有思路」,其實是從來拿不出去/不會拿出去給同業評審(peer review)。


借句西洋皮毛,說中醫的是非,讓本科生自感超越古人很容易,畢竟花拳鏽腿似乎有看頭,但要搭得上當代醫學哲學和醫學史研究卻不容易。這也所以為何在下寫文章,講批判,都是公開,不會躲在本科程度裡面圍爐。所以你問我本科教學著重甚麼?我會說我看重peer review(同業評審)和impartiality(公道客觀立論),而不是自己喜歡說甚麼就說甚麼。現在中醫界,有一種風氣,覺得教書就甚麼都不用寫,恐怕也是太過。


《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