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醫研究生,其實難唔難??
浸大中醫五年畢業,考獲醫師執照後,我做了跟大多行家不同的決定,去北京讀研究生(碩士和博士)。朋友問難不難?
我會說難,或者不難。難在要有恆心有毅力而不求回報;不難在於,中醫研究,大部份需要的,無非是毅力。本科課程輕輕就過,忙還忙,就每天背背抄寫,得個大概,離融匯貫通都頗有距離,要說明經典,說明中醫理論也不容易,所以去讀。
去北京讀全職的中醫研究生,首先要知道兩件事。一,無studentship(香港的實驗類或西學全職「中醫」研究生,每月補助14000-19000元港幣),生活需要自理;二,讀完,沒甚麼現實回報,從學歷獲得,還不如賣廣告,以後簡單讀個taught programme,反正在資歷架構上完全一樣。更沒有在香港的工作關係。明白這兩點就好。特別的回報是,待過在研究院,就知道真正有心中醫的人,會說甚麼話,會做甚麼事。誰只是光說,不用等潮退都知道。
我學的主要幾方面,首要是經典與臨床,多讀經典,學術上做經典研究,臨床上做一個不分科的中醫,看病隨師,又六年。經典研究難,文字古奧,醫書汗牛充棟。但從文字學、文獻學做起,加上哲學,古書大意和源流脈絡自可把握,心中有數,不會犯大錯。尤其在經典功底積累後,你就會知道,所謂「各家學說」,大部份都是《內經》的延伸和發展,其中各醫家所持的邏輯都可明白。那你就不會說「我是哪哪哪家」,或是看到不同的處方不明所以(胡說的就不在此範圍),或是只重一家而晦於其他醫學。
圖1師 師門部份著作
第二,同時也學中藥商品和炮製,在京城最高檔藥房的當學徒,執袋執藥做炮製等。這個事情不難也不易,花時間花體力去做,是心血,難在你是所謂的「已持醫師資格的名醫門生」,還依舊去藥房「執袋」從低做起。也學點植物學和理解化學和藥理學,我們有生物醫學學位,手到拿來,花時間就好。如此,就懂得如何自己保證用藥地道,炮製合理,不會被劣藥所誤,也能做點小生意謀生計。同時能配合經典知識,把中藥文獻在臨床中運用。
圖2 學藥認藥也不難,多看多嚐價值 6-7位數的人參,自然懂。
去產地,從省會,去市,到縣,進鎮 ,下鄉,入田,就自然看到傳說級別的藥材了。累而矣。
第三,學中醫哲學,理解從中國哲學基點出發的中醫思想。也要理解當代西方的醫學哲學如何分析一個醫療系統,和當代醫學方法(如循證醫學)背後的哲學基礎,還有科學哲學。有這些功底,就可遊走於當代醫學研究和中醫之間(我沒西醫研究paper,就不敢說是中西醫之間),而不會產生方法學混亂。同時也可辯護中醫,大概各種科學人群組有中醫討論的我都有去。實名論壇,你辯好了,人家就不會再胡說。非實名論壇就同一問題要反覆說,有些更明顯只是打手抹黑,就恕我懶了。
圖3 相關西學示意。這個有點難,真需要思維工夫。
單是背書,或技工都搞不定。
第四方面我還做了些醫療政策和中醫教育的工作。前者並不擅長,只是強而為之,廖化當先鋒。也有治些專科病,實際都是從中醫自身體系出發的多,加一點相關西醫和研究知識而矣。而教育則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不容易但享受。
現在這時代,大家都知道,要做中醫專家,起碼讀過一個研究生,有篇真正中醫的thesis和發表,這才在學術有基本保證。跟過一個以中醫為主業的導師,在臨床外還在學術上傳承,才會比較靠譜。我自己也只是入了個門。就像從前張偉麟醫生在中醫院發展研討會時說,中西醫都有其體系,都有其精深處(大意吧),一個人窮一生都不會學得完一門。在下甚是認同,中西都有學一些,但不敢說多,不輕言做代表。臨床看幾個病,學術有幾個範疇,就已經很滿足,也感到工作艱鉅,如非業界所需也想減點集中點。所以我看,如果連幾個範疇都不想說或說不出,或者說得自己包甚麼都好,或是「喜歡學術」而不見成果,就是沒有學術罷。
在這角度,我最欣賞周楣聲先生的《填海錄》,做學問就像填海一樣,你窮一生,都只可能完成一角。但造出來了多少塊石,就填下去。在生活以外,還要抵禦洪流和風暴,在各種攻擊和架空中持守初心。傾盡一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衣帶漸寬終不悔。讀研究生,大概如此,難,也不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