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醫學術入門(一)────某校畢業論文題目評介


中醫學術入門(一)────某校畢業論文題目評介

畢業論文是對中醫培養的一個重要階段,由臨床技術灌輸,到自行解決問題。可謂中醫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步。本文嘗試籍某校的畢業論文題目出發,分享對課題定位,與及學術的體會。

  好不容易找到學生,拿了畢業題目總表,吾人幾乎嚇呆!幾乎完全沒中醫題目可言!在總共擬開的43題中,稱作「中醫文獻研究」的僅6條,其餘均為「西醫方法 (包括流行病學「研究中醫」)。單單在數字上就充份反映了院校對中醫缺乏教學承擔;亦對學生的選擇權缺乏尊重,尤其本人所知多年來該校選擇中醫課題者眾; 甚至有屆別9成學生選擇「中醫研究」(本色化中醫研究方法 )。姑勿論院校之中醫學術水平,也不猜測其用意,反正客觀上就是沒有中醫;然後再分析僅有的六 條「中醫題目」,情況更駭人。

然後我們再分析幾條「中醫文獻研究」的題目,看看葫蘆裡賣甚麼藥。

現在列出如下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治療文獻的Meta-分析

嶺南特色藥材在嶺南溫病辨證防治中的文獻研究

新型流感中醫學防治對策的文獻研究

關於糖尿病中醫學防治對策的文獻研究

從中醫“郁證”探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

中藥治療功能性便秘的用藥規律研究

第一條: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治療文獻的Meta-分析

Meta分析明顯屬西醫式研究,未知是有心或無意,反正可以肯定名實不符。

第二條:嶺嶺南特色藥材在嶺南溫病辨證防治中的文獻研究

則是較為典型的「民俗(地方)醫藥結合傳統系統作研究,但是其研究範圍其實是偏向於「嶺南」而不是溫病學的。大抵可供研究路向就是從嶺南醫家、嶺南派醫籍中找出嶺南藥材和溫病相關的地方而矣。也算合理的立題。

第三條:新型流感中醫學防治對策的文獻研究

這條開始見真章,看到某些院校如何偷換中醫的概念。

從西醫來看,新型流感是言辭空廢,不是定義。

從 中醫來看,「新型流感」一詞亦有違中醫學體制;中醫學有「四時不正之氣」、「疫癘」等名目,但其實名目底下,仍然是中醫的辨證論治體系,以體質為本。這種 以西醫病名作研究(本來就有),捨棄中醫體系,無非其實就是「病 + 證」辨證模式的產物。暗地裡把「辨證論治」扭曲。對市民,或者可以忽悠一下,但內行人就很難看得下去。如果是有一定臨床實踐與及強大基礎知識者,以「新型 流感」為名構建新體系也可以,但不適合本科生。

第四條:關於糖尿病中醫學防治對策的文獻研究

也是定義有欠缺;從西醫來說很欠缺糖尿病的仔細介定,從中醫來說也其實沒有文獻對得上。

糖尿病在中醫來看,可以橫跨多個範疇:眼病、外科、消渴、小便問題等等。隨意把西醫病名套在中醫概念上,就會極容易出現這種強套的情況。兩個大圓圈,但實際交匯的只有小小的一點。

尤其要說明西醫病名與中醫病證文獻的對應,其實是一個專門學科,需要訓詁與及疾病考古的基礎,不能隨意對等。而且入手角度上,中醫之長就是可以全人關顧,倒過來捨棄強項的立足點(健康醫學),而改用西醫觀點出發(疾病醫學),背後思想可謂不言而喻。

第五條:從中醫“郁證”探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

也 跟第四條有同一個毛病,胃食管反流,如何與中醫古籍聯系? 第一步其實是要名實訓詁。在一般在中醫而言,胃食管反流只是一個「癥狀」,很小成為一個成系列的「病名」,那麼文獻的相關性就有限。尤其題目最有趣的地方 是,從「鬱證」角度探討病因病機,即是已經假設了一種病因病機的框架去探討病因病機? 結果出來的,最多也就是「西醫診斷---中醫證型」 的假辨證論治而矣。 因為一個西醫診斷是固定的;但中醫的「病」卻是由身體的整體狀態決定,非受解剖病位病性限制;這就是「以空間為正」與及「以時為正」哲學層面帶來的差異。

第六條:中藥治療功能性便秘的用藥規律研究

也 又是一個典型「西醫診斷-中醫辨證」的論文題目。把西醫診斷跟中醫文獻拉上關係,製造文獻根本。但「功能性便秘」可以出現在中醫多種情況和夾雜,中間轉歸 有標本緩急。便秘在中醫大都只是「標」,治好標,就要治本,調好五臟虛實才會達到長期效果。這也是在IBS研究中,外國證實個體化治療遠期療效更好的主要 原因。只是針對癥狀作出研究,確實方便發表論文;但從中醫來看,也確實沒有太多價值,姑且未算上其定位問題。

小結:明顯看到院校方面,對中醫課題的把握不夠。同時也可看到院校持有的「辨證論治」其實已經是一種相當扭曲的辨證論治,學術上非常偏頗。把網絡狀(network model)的中醫臨床,扭曲成西醫式的「層階結構」 (hierarchical model)除了方便拿西醫經費,方便發表論文外,並不符合基本中醫治病的精神。教學團隊持有這麼偏頗和狹窄的中醫觀念,甚至無法在畢業論文給予基本合理空間,著實讓人憂慮。 也引證了國家中醫藥國情調研組對「中西醫結合」的批判:

「(編按:中西醫結合) 對從業者,特別是中青年,把絕大多數人奮鬥一生都難以實現的一種願望和可能當作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和目標,在中西之間『心掛兩頭、躑躅彷徨』,貽誤了有利於『術有專攻』、『業精於勤』的大好青春年華」

連出發點都沒有顧好,確實不假。不中不西,既不符合最新的現代醫學思維,更不符合中醫哲學和方法學。本文拋磚引玉,冀望同仁可以給出更多更深入的反思,在自己立題的時候多作提醒。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