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官員張仲景(市長)係註冊中醫!」社會小述


「張仲景係註冊中醫?」

有朋友嘗試問這樣一個問題,所以在下弄一下考證工夫,

嘗試從時代背景、人物資料去做一個約略的研究。供閒時笑笑。

標題單純Juicy,咳咳咳。

-----------------------------------------------------------------------------------

醫聖到底會否是註冊中醫呢? 我看一定會,如他需要。

最起碼是「他動根手指頭就已經過了所有考核」。

就算不計能力,權力上他就是長沙郡的「話事人」,他說了算。

張仲景是漢代察舉制中之人材,士族人家,乃至「宗族素多」。

不是「富三代」,也該是個「富二代」,最起碼是「富一代」。

其人所讀之書甚多,絕非平民老百姓可以負擔。

老百姓何來一套《史記》去「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

所以按醫聖標準:在香港自置物業小於千尺的,請不要入讀中醫。

在下無車無房,也自然是廢青。

論學識:張仲景是察舉制中人材,家底資源,都絕對是「學霸」級。

且能接受察舉,勤孝檢也是基礎了。

就算不是「學霸」,也絕對是學制中的成功者。

所以最起碼也該是邏輯及綜合能力,精通古文獻的了。

而《傷寒論》辭藻華美,凝煉有力,絕非「讀書不成」。

論才情:張仲景是專職做甚麼呢?

張仲景是專職於「醫病」,從今本《仲景全書》、《金匱要略》、《玉函經》中,

大都只提「病因、診斷、治療、方藥」。除治病技術外,未在著作中提及其他方面。

當然我們不能以此認為一定如此,但文史證據下,我們可以推論其人不多在這方面著墨。

從原序中「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亦可印證價值之大概。

尤其漢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強調醫理是自然之理和實踐檢定,

(naturalism and scientific realism)

是把醫學脫離「鬼神」、「報應」、「道德業報」的範疇,更明確否定「鬼神」之說。

再對上張仲景今日傳本的文風,更肯定不會用宗教語言了。

而《內經》的疾病觀,有一半是強調「內因」;但也有多處說明邪風歪雨、人力有盡之時。

在「八風」的自然秩序框架下,「不正之風」就是自然屬性的一部份。

有病該治,是天道的一部份矣。說人可以完全不生病,那是違反天道。

只能成為一個理念性的虛無目標。

反倒是倒退去「鬼神」說、「道德致病說」,「業力說」;就可以單說「防病不治病」。

論診金:張仲景收診金嗎?

傳統醫德上,醫是「不以醫為衣食計」,是以全不收診金作為醫德的。

所以為何士族/儒者入醫,他們有俸有衣食,其人才藝和文化水平,

更重要仕人本身的社會地位和家底,本來就不愁衣食。(宋以前醫者地位反是甚低)

對他們來說,醫是單純的「生生之術」,不是職業。

從來一分錢都不收贈醫施藥之餘,還能幫補病家的生活開銷。

但傳統醫德文獻,也不會批評「合理收費」,反而也是強調:

「不要欺騙病家」、「不巧立明目」、「不濫收費用」為主。

而張仲景,如果確實是長沙太守(張羨),那就更加了是建制一員了。

太守份糧,相當和味,按東漢制度,薪高量準 (漢代官制),

甚至還有歸養之祿(類似退休金),食過世呢。

按現有資料查東漢郡太守的糧餉:

「二千石:郡太守等,月谷120斛,一年1440石」

(一斛約等14公斤量,支付是「半錢半谷形式」)

從當時經濟來說咪話唔和味!

所以一邊可以說,張仲景應該可以實現醫家道德,不收診金贈醫施藥還按需要施捨。

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張仲景cheap到爆!!

居然(很可能是)是個食建制俸錄的富X代。

參考資料:漢代官員,俸錄制; 《傷寒論原序》作者考證;漢代方士與儒生;傳統醫德文獻之類

----------------------------------------------------------------------------------------------------

抄來的兼作補充

其中漢代換算方法: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按漢代文明考證,斛,究竟有多少斤?十斗曰斛,十升為斗。

太守的俸祿折算120斛就是12000升,即是每月今天2400公升的農作物!。

按照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的考證:

漢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天呀,月工資3240斤。

(還有丘光明先生的研究,不仔細引用了)

看似似乎不多?但從出土的漢代簡帛可知,參考早一點的西漢時期,

邊疆士兵每月口糧是「三石三斗三升粟」,即平均一天11升沒有脫殼的小米,一月才330升。

那麼太守的俸祿可以養活三十多人。

----------------------------------------------------------------------------------------------------

我這一貫是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沒有factual-basis的一概盡量不說。

做好做實事的,項項有功。

除非明確地極為離譜之事,如某校的教學情況,不然我就很少說矣。

吹水求開心。

但求人人參與,人人可做;

義診之事,業界之事,人人有份。

我們需要的是每個人的一分力,而不是極小數人。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