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高中課程下的中醫教學檢討之二--基礎文史哲


續上回提到醫學人文事有關方法學的重要性,這次到談三大核心科目。很重要很有意義,但卻長年都是「票房毒藥」。學生觀感悶、缺乏實用性、缺乏學術性。除了中醫哲學稍微好點外,醫古文和醫學歷史都近乎災難。我想,還是教學目標不清,視野和選用材料都比較枯燥有關。而且一些理念也未能跟當代接上。我在北京聽真的專長在這的老師就沒問題,他們懂調節。但如果不是,會是個大災難。多大? 就是學生以為自己懂,但根本門都沒入。一下會稍作談論。

2)有關基礎文史哲教學情況的意見 醫古文:醫古文教學,現在需要重新定位。DSE課程後,學生幾乎全沒有接觸古代醫籍、中學亦缺乏歷史課程。可以說是要學一種新的語言。在在下那一輩,基本入學就可以自行讀明清醫著有所不同。但是醫古文課程本質又相當枯燥,語法需要有認識、語言特色也需要知道。

最後兩個學期的課程能帶來一點基本認識已很好(但不代表不能改得更好一些)。如果要改的話,可能就是編章,選得比較顧及中醫藥理論和哲學性一點(例如《尚書•洪範》),或者直接讀一些中醫理論相關的原文,讓學生比較原文及教材,對後來的經典及內科教學應該可有所裨益。

另外,教授有關「概念隱喻」的理論和理解方法。與及一些常見範疇的理解。與及一些自行閱讀、考據古籍的技巧及輔助資源,並以此作為考核核心。減少以古文編章內容作考核,減低同學背誦詞語的考核難度,增加考核內容的實用意義與及學術含量。 醫學史方面:實際上我們教授的是「醫療技術史」,單純是講述醫療技術,醫家技術的發展。是相當窄的項目,也不是一般歷史學意義底下的「醫療史」。故此相當枯燥,但作為各種醫療發展,也是比較基本。如果需要真的達到「通識」程度,需要兼顧外史方面,如社會醫療史、及各個相關專題史,同學興趣可能會較大。但課時有限,同時未必可以安排人材教授。

中醫哲學相關:

能提供中醫哲學相關課程已經是相當的突破,祈望同學可以有更多的興趣去理解,達到學界相關研究水平。這方面如能達到當代研究水平就已很好,並且可以從此審視自身所學的中醫內容,就已足夠。

反面例子是外頭很多意圖比較中西醫的文章,均有對中醫把握不准,用語亦自成一格,不按學術規範的情況。更有一些選擇性對當代中外研究無視,學生如果底子不好,聽了的話相當有害。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