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三陰三陽的範疇
問題:
有很多同學讀《傷寒論》的時候都搞不懂「三陰三陽」是甚麼,注家讀了一大堆,但是個個都似在說差不多,但又最後個個不同。那麼到底「六經實際」是甚麼?
解答:
這條問題,其實就像在解甚麼是「陰陽」、「五行」一樣,就係所謂的「實質」是甚麼是不重要的。一般的解釋方法,就是找各種古藉,然後找出同樣的「詞」是怎麼用怎麼解。但是「陰陽」、「五行」、「三陰三陽」更多是「範疇」而不是「概念」,在不同實在語境下,就會有不同的具體意義。所以如果要用一般的理解,就是把所有語境下的不同意義摘錄下來,逐個對上看看。這種方式可以解決到一定的範疇問題,例如「神明」在《黃帝內經》裡面就可以這樣處理。
但是對於基礎的詞語,範疇太多太廣,無處不用。不單收集不到,更加「套不上」,而且越套越解不通,例如歷代注家解「三陰三陽」最少三十多種套用法。(本師門師兄的研究)。所以如果倒過來,我們不要去問「三陰三陽」是從哪裡借來的詞語,反而可以去問,到底《傷寒論》的「三陰三陽」裡面到底包含了甚麼「實在意義」,總結一下。從「病情」、「病機」、「疾病特點」去分析六經各自的意思。這樣的詮釋依據就會扎實。這是當代詮釋學的一種方法。
例如有師就如是釋:
太陽,外感初起,邪正相爭明顯,正氣強邪氣一般不甚強。以營衛問題在病機突出。
陽明,病至過表,邪正相爭明顯,正邪俱盛。一般以邪實 (熱、寒、實) 問題在病機上較突出
少陽,病非完全過表又未完全入裡,邪在而始有正虛。病機以氣機不通並易有鬱熱作為特點。
太陰,病已過表,正氣有傷。病機以正虛(以中焦轉弱)作為特點。
少陰,病已深,正氣大傷。病機以明顯的陽虛(或陰虛)作為特點。
厥陰,病已甚深,正氣大傷而邪仍在。病機是極端性的正虛邪實兼有,且有氣機不通。
這個供參考,就是提供一個比較合理的方法去作詮釋,以原文內容作核心,而避開繁重而不一定能解通的「引文連結」的引述。圖下方有補充內容
補充:那麼「陰陽」、「五行」、「六經」怎麼看待?
其實所謂「陰陽」、「五行」、「六經」都是一種「分類思維」。嘗試去為不同的「變化」和「變動」作分類。例
如陰陽就是二分法。
五行即是五分法:「X曰潤下;X曰曲直;X曰從革;X曰稼 穑;x曰炎上」, 那個X是甚麼字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後面的五種特質。你用ABCDE取代X,其實完全沒有問題。
而「三陰三陽」也是一樣,是一種「二分法」後的「三分法」。如果我們不想從文獻堆中「連來連去而一無所獲」,其實可以暫時把「三陰三陽」用代表詞ABCDEF完全無問題。都是建構出一個模型,去做實際臨床操作。
而一般大家可以經常看到的字詞解釋連來連去往往一無所獲而非常繁複,往往也是沿於此。一個詞可以在多種不同場景多個不同範圍有不同解釋,這是中文特色。語言上都是不同「狀態」、「變化」的隱喻。所以為甚麼大家都那麼相似,因為都是描述病變。但又往往那麼「套不上」,因為不同人的隱喻方式和「分類方法」未必完全一樣。所以如果要「套用」就要打醒十二分精神看清楚到底是不是適合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