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如何用「偽科學」誹謗中醫(一)


一)「循證醫學」不是只有RCT

有些「科學人」(抱歉,我必須用引號。因為專職學者都有研究範疇,不知道的不會胡說),或者一些所謂「知識型網紅」,其實都是膚淺誤導的多,一看他在在下認識專業的言論就知道該人/團隊做學問不認真。只是在網上綜合點潮流資料,實際本科程度都未有。「科普人最偽科學」,「中學通識教師通通唔識」,真心不是在開玩笑或者恥笑。

這些人經常傳播「西藥有經RCT而中醫沒有」、「冇blind做研究就一定唔得」,這些其實都是誤導民眾。實際上當代循證醫學的範圍廣得多,RCT相對容易做和獲得資金廣為人知,但並非只有一法。而且也要按設計和參與者評價其價值。不是所謂RCT就是「唯一金標準」。更加有多種做法,要看research question,然後才決定research method的,這才叫科學。「某種研究方法行先的就係科學標準」,笑死人冇命賠。

Glasziou P P, Del Mar C, Salisbury J. Evidence-based practice workbook[M]. John Wiley & Sons, 2009.

這個圖就說明不同研究問題不同方法的一般評價

這個圖告訴大家,不同研究方法有不同層級,但不是絕對的。要看設計內容。而所謂systemic review / meta也不是絕對最高,是個分析歸納而已。所以也有人說「好的壞的放在一起看不一定是真理」。

延伸閱讀:http://ebm.bmj.com/content/early/2016/06/23/ebmed-2016-110401

講開,又試過某大教授記錄到「中藥不良反應」(但無法證實),然後煞界有事同記者講,跟住被罵一地。一群該教授利益相關者湧出來護主。真心,如果西藥不良反應是這樣判斷的,我想我們天天都可以開記者會了,呵呵呵呵。拿這些方法學出來,人家就不出聲走了。當然是不會跟你道歉不會為所引起的誤會澄清的。

講得白點,就係「人人都會死」,「食過中藥的人也是人」,所以「服用中藥會引致死亡」之類的邏輯。係咪好好笑呢?但偏偏就有不少醫藥同行追捧。只是揭穿了就不說甚麼自己走,不會幫你澄清。實際上rare ADR是需要case control才能判斷,不能隨口說。

而舊形式的世界認為只有randomised double blinded clinical trial是方法。但實際上但中藥的研究的research strategy卻不是這樣,方法也有好多種。尤其不是甚麼治療都可以做到,例如手術(即是manipulation類型的事)是很難做這種trial的,方法學和ethical都不易達到。傳統醫學已有多年應用歷史,需要的是按其施用方法學檢證療效,而不一定要去從null hypothesis做。experimental和retrospective沒有必然的絕對性。

「科學人」喜歡掛在口邊說「證據」,但不是「有證據」就有療效,很多西醫療法與方法學相合,研究資源很多,都不一定有高等級證據的。關鍵是「病人有反應」的就是有效的治療。證據是個suggestion,但臨床以病人的療效作為依歸。像胡適那樣反對和拒絕治好他的中醫,從evidence based medicine來看,其實胡鬧不理性;只是尊重病人信念和政治信仰,可以隨他。

而方法上現在還可以有很多方式產生不同證據,例如N of 1 trial,可以照樣治,每個病人「跟他自己比」,有治療的時候如何,沒有治療的時候如何。這種模式就很設合中醫方法學。但當然也會有限制,例如病變要比較慢性。

也可以用大數據理念,population based去做,人數夠多,data可以比較鬆,操控不一定要那麼緊。而且更加是real world的data。台灣的健保資料庫這方面研究就做不少。

而舊世界觀認為「不是trial」出來的東西就完全沒有意義,也是全錯。Case series,甚至是report都可以有意義,只是評價未必很高。要看人數和質量,與及療效評價的方法。例如一些療效評價很客觀的疾病,是不是一定需要blind呢,其實也不是一定。

這些真的只是循證醫學的ABC。我們不一定要研究得很深,但是這些ABC我們需要知道。

那麼就能判斷一些「中西融合人」和「以科普為名的偽科學者」連ABC都未有。

世界從此澄明。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