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附子不反半夏 之一 -----文獻及歷史根據


附子不反半夏 之一 -----文獻及歷史根據

近日有同道以為「附子反半夏」,實際上是受到株連的誤判。張子和的十八反歌訣中「半萎貝蘞芨攻烏」人人皆識,即是指半夏、瓜萎、貝母、白蘞、白芨「反」烏頭。「反」的意思即是「相反」,藥物不宜搭配。

請問上述有附子嗎?沒有。附子是子根、烏頭是主根,是不一樣的。答案簡單明確。如果看傳統文獻和臨床歷史,附子烏頭是兩種不同的藥而非一種。而從當代全國統編教材及《藥典》看,兩者也是分列條目,未有歸進同一條。把烏頭與附子混為一談,實是未有查看證據。

或者有人會說,「張子和一人創作的歌訣不算!」 需要看原文和古書。這我最支持,認真考據,做好學問才能把握事實。從傳統經典上《神農本草經》最早提出藥物七情,然而未有列出條目。故此吾人總結一下宋元明清一些較為突出的本草著作和方書,說明歷史沿革和應用情況,總結於下表。

結果顯然易見,文獻更多為討論生附子而非炮製品,甚至是煮散多於湯劑,均未有述及「附子反半夏」。後期至清代方有人著作時「張冠李戴」,把烏頭的記述誤挪至附子頭上。 此處並非評論用藥的是非功過,但從歷史沿革和文獻事實上「附子不反半夏」。 「附子不反半夏」非指可隨便亂用,按傳統中醫理論兩者均是烈性藥 ,但把「附子半夏」歸進「十八反」作嚴例禁止就有明顯問題,存在選擇性和個人意見的嫌疑。亦可能是個別人士僅讀編寫有問題的簡易著作而缺乏查正,故此帶來誤解。

議題還有更複雜的地方,例如古代均用生藥,今日市場只有炮製品。古代時多用煮散劑,今日多用湯劑。這些均是有差異的地方。而這些爭議,看似簡單,實際反映出中醫文獻技術和傳統理論的認識的重要性。中醫機構、大學等均需更多關注,注重學術,團結業界,共同發展中醫事業,為市民服務 。日後將從更多角度闡述問題,敬請留意。

【免責聲名】

本人所提供的資料(簡稱「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雖然本人已盡力確保這「資料」準確無誤,但林振邦並不對該等「資料」的準確性作出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林振邦可隨時停止或變更相關專頁資料及有關條款而毋須事前通知。對於與本資料有關連的任何因由所引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林振邦概不負責。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