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論ICD-11對中醫思維的影響和憂慮


新聞論述,現在ICD-11涵蓋了中醫的範疇,自是喜事,有助於中醫進入更大市場。筆者在京多年,對之亦有所聞,現略抒相關情況。 商業上而言,納立名詞述語標準自然是必須的包裝,這對保險和社會認可極其重要。然而很多同道和專家,均有一些憂慮,對我們有一些提醒。這裡略述一點,供大家參考。

一) 名詞述語標準化主要由信息研究者處理 信息學學者非中醫和中國哲學哲家,對於基礎理論上的準確性,和翻成現代語言的哲學性,較讓人擔憂。尤其在短期完成,為各省單位分開處理,也比夠不統一。而合作的真正中醫理論和中醫哲學專家也少。然而筆者認為,短時間內處理好述語,並與韓日競爭實不容易,也算是可喜,過多放大誤點對負責單位亦未必公平。務實地慢慢改好修正優化就好,尤其需要考證上做到位,免得以訛傳訛。(所以國內不少語言述語的project都未有高調發表成果,慢慢完善) 二) 「病機」才是中醫思維,不是「證型」 「證型」僅是近代教材為了貼近西醫診斷「分型」方式而設,中醫自身診斷的核心單位乃是「病機」。即指氣一原論底下處理疾病的核心變化。把之變成「分型」,容易把「氣一原論下的即時個體化治療」變成「癥候群治療」。這情況亦已於一些教材中出現,影響頗多。也是為何「教材不治病」的原因所在,然而ICD用的詞語卻是「證型」(pattern),而那種述語也很難跟細緻的處方掛鉤。

三) 「語言遊戲」影響中醫思維 語言其實塑造著人的思維方法,中醫語言「病機」與西醫語言「分型」,在病歷上標準化,會影響醫學傳承。尤其把這些作為醫師教育,將會頗為影響下一代中醫人的思維方法。例如一些地區已對「病機」認識不足,甚至已喪失辨識能力。 尤其保險和臨床指南(CPG),將可能讓醫師落入一種「按西醫思維分型硬套無罪」,「按中醫思維辨病機無理」的法律及制度危險之中。而這種情況亦已經在一些地方發生。尤其教學上亦應避免讓學生先學習非中醫自身的方法。筆者不幸,已見很多西醫述語和所謂「現代中醫」述語朗朗上口的年輕人,但中醫卻不知去哪。

四) 「中醫辨證西醫辨病」所帶來的誤區 「中醫辨證西醫辨病」在近代西化思潮下頗為留行,但邏輯上亦存有疑問。本質上應為「『中醫辨病機』配合『西醫辨病』」,兩種思路分開而不致影響中醫診斷。但如果「中醫辨證」是在「西醫辨病」的前題下,行政及法律上都會出現問題,臨床亦容易扭曲。 根據氣一元論及中醫診斷,理論上處理西醫主要問題,實際上亦已包含於中醫四診「病機」之中。而「西醫辨病」亦當然是一個可行參考,但國內仍有不少純中醫出身的醫者,在安全情況下完全不按西醫框架,不參考所謂的「藥理作用」(從現代而言也不是高級的證據)而純綷按中醫自身標準用藥而獲得重大效果及處理疑難病。倘若相關標準化帶來法規限制,將會為醫生和患者實際帶來損害。 *筆者與全國重點腎病專科有點淵源 五) 「辨證論治」一詞有必要理清 「辨證論治」一辭乃源自於北京秦伯未及任應秋老,在跟西醫交流後提出,乃在於分別中西醫之差異。說明中醫並非按「解剖或理化檢測」作核心診斷。西醫病名只屬參考。固此實際中醫病名中醫診斷名外,尚有中醫診斷方法。然而在ICD的名詞述語中,現在仍覺少顧及。這是甚麼意思呢?西醫的名詞是層層分名的實體概念,但中醫的概念往往是複雜的語言網絡。實體概念可以單獨解釋;語言網絡則是互相解釋互相說明。把西醫式的語言關係,套進中醫的語言關係中,很容易出現誤套。 例如「XXXX病」出現「YYYY型」的證型,在西醫診斷來說,兩者都是固定的,是一種「穩定」不變和直接的「因果」關係。但是中醫語言中的「XXXX病」出現「YYYY病機」,其實兩者都是變的,以病人的即時狀態為準。尤其病機,一個「感冒」,已經可能有兩三變,而且是複雜而多種的。所以套上西醫的形式、語言關係很可能帶來相當的誤套。 這次文已太長,就此閣筆,有機會我們再談。中西醫的語言,不單只是語言問題,還是思維、方法學和認知方式的問題。

ICD-11查閱:中醫內容於第26項中。

https://icd.who.int/browse11/l-m/en


bottom of page